张森 官方网站

http://zhangsen.zxart.cn/

张森

张森

粉丝:18634

作品总数:17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张森,1947年4月出生于青岛市,祖籍山东烟台。自幼喜爱美术,尤喜欢画马。摹习悲鸿大师水墨奔马多年,后经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尹瘦石先生;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先生指点,画技大...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彩色的世界彩色的心情——张森的彩墨意境


对张森作品的品读是近几年的事情。近水楼台,每每出版了最新的画册,他都馈赠于我,得以有机会仔细欣赏他的作品,感受他作品中的细微变化之处和不断拓进的精神。仔细阅读之后,不禁为他在绘画上取得的成绩惊叹不已。不管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割舍,时事的变迁改变了我们许多人的命运,当然有的人会让旁观者感到失望和无奈,但有的人也会让旁观者感受到惊奇和欣喜。张森就是一个能够把握机会和命运的一位,自己的主动出击和选择让他把握住了身边的每一次机会,无论是沿着原来的专业道路继续前行,还是拓宽专业路子的完美转型,他所取得的成绩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惊奇和欣喜。



张森 骏马



一、其人


张森1957年出生于中原大地上的七朝古都开封市。1975年到农村插队锻炼,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农村生活。农村的生活尽管单调乏味,但也增加了人生的体验和历练。对艺术的追求和执着,帮助张森打发了难挨的时光,期间他画了大量的速写、素描、油画,为后来的求学和艺术道路打下了基础。1977年恢复高考后,张森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美术系学习。尽管大学期间学的是设计,但他那一代学习设计的人都对绘画艺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所以有些人从来就没有因从事设计而放弃在绘画道路上的追求,有些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艺术领域中的佼佼者,张森就是其中的一位。


就学期间张森得以亲炙庞薰琹、吴冠中和张仃等名家,绘画上得到先生们的传授和指点,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使其受益终身。大学毕业后,张森回到河南人民出版社,在书籍设计处从事书籍设计工作。工作以来,张森对绘画事业的痴迷和执着使他一直从事着中国画的学习、实践和创作,经年的勤奋和努力使他的中国画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版了多部个人画集,作品多次发表在国家大型专业期刊,多件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及国际大型美术展。


1998年,张森担任河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在外人看来他已经走上事业的高峰。但为了圆蕴藏在内心的绘画梦,2001年他毅然放弃了已经从事了多年的书籍出版工作,离开出版社社长位置,引进调入北京服装学院从事艺术教学和艺术研究工作。工作的相对单纯使他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也有了更大的可能从事艺术创作。从此,张森的中国画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其性


时代的变迁,不仅改变了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


我们每天挣扎在内心的平淡、彷徨和惶惑之中,日子平淡而忙碌。我们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平淡和无味,甚至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清人王士祯在《题秋江独钓图》中:“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的描述尽管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感受到几分孤寂萧索,但这样的勇气和豪情恐怕早已不再,而古人的雅趣和疏狂在今人身上更是难以寻觅。


而张森让我感受到了例外。张森好酒,这是熟识他的人都知道的。自与他结识,就知道他是饭必佐酒,但从不多饮。张森喝酒从不追求酒的好坏,要的仅是那种状态,饮酒时的击筑而歌,酒后微醺的惬意和雅适,都是他的渴求。


已经步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张森,有时还能像年轻人一样,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感兴趣,给人一种不大安分的印象。表面上看似有些不大正常,其实这用不着大惊小怪,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使张森能够很好的控制和驾驭自己,能“带着镣铐跳舞”,这样才使他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时尚的成熟而又不失风度。

 

其实人生就应该是这样,有时不妨轻松下来,放纵一下,狂放一点,给庸庸碌碌、平平淡淡的日子添一点意想不到的花絮和色彩。这能使自己挣脱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获得心灵上的轻松和精神上的自由。


三、其画


自然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面对如此庞杂的对象,画家需要做的就是如何使之在画面中秩序化、有机化,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形式感和秩序感,进而形成独特的魅力和意蕴。画面需要整体统筹和预先设计,在这方面张森有他的先天优势,他把在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对比、强调、均衡、渐变、变异等与绘画所自有的轻重、虚实、浓淡、冷暖等特征充分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出独树一帜的绘画特质-色艳、图满、浓密、繁复、华丽、墨重、意闹。



张森 骏马


1.题材


很难用中国画传统的分科方法来界定张森彩墨绘画的门类和题材,择取自然入画中。张森的画,山、水、花、鸟等自然要素皆入画面,张森把山水、花鸟两种题材结合在一起。水墨与色彩的充分结合,东西方对画面空间性的不同追求的有机融合,传统意义上的花鸟画和山水画在张森的手上有了突破与延伸。


花、鸟、石、溪流、野花、生长的玉米等构成了张森的绘画世界。这些自然的元素是张森不倦经营的一个自然境界。《夏荷》、《溪谷翠色》也罢,《河塘野趣》、《孤石老梅》也好,张森都能给人们以色彩的盛宴,给人以美的享受。张森的山水花鸟系列作品向人们昭示出大自然中生命运动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的,不管是生长充盈的阶段还是衰老凋零的过程,都是生命美好的足迹,是大自然中美丽生命不同侧面的呈现。美是自然的状态,美是运动的过程。在张森的绘画作品中,他所描绘的对象,品类丰富,形态迥异,绝无雷同,在每幅画作中均能自成境界,形式和韵味各异。


2.色彩


色彩艳丽是张森彩墨画的主要特点。


中国画色彩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笔墨与色彩的关系也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但也是常常湮没在笔墨、形神等讨论之下的被遮蔽问题。“墨分五色”,墨色的浓淡变化使中国画以其单纯的“墨”语言表现出了大千世界。同时与油画相比,“中国画”色彩表现出来的弱点也正在于此。尤其是在现代建筑空间中,以黑白灰为主色的“中国画”在空间占有上比油画稍逊一筹。


溯源而上,“拾骨以还父”,或许能发现,其实在绘画中使用斑斓的色彩不只是西方人的专利和特权,中国古代称绘画为“丹青”,可见很早之前的中国画是极其重视色彩的。明代文征明云:“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尽管有些学者认为文征明的说法不甚精确,但也确实基本道出了中国画色彩发展的一个基本历程。


中国画的色彩在汉代及以前时期是以青、赤、白、黑、黄的五色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画黑红色基调,青绿兴起,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敦煌壁画中看到。因此,大致可以这样去理解:中国画的色彩在唐宋以前以彩色(概括色)胜,集中体现在壁画、帛画、漆画、院体青绿山水和重彩人物、花鸟画中。在唐宋尤其是宋元以后以抽象色胜(主要是黑白灰色调的水墨画和淡彩的浅绛画)。


于是有人提出“重建色彩系统”,当下状态下的中国画家不必固守明清文人画的小传统,而应恢复和发扬中国画的大传统。“重建色彩系统”的观念使许多艺术家使用色彩这个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发掘文人画之前中国绘画的色彩传统,并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经验和成果,拓宽了中国画发展的道路。


张森认为:“现在中国画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整体表现语言在动态的传统流变中,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的变化,对艺术需求的多元以及技术支持下材质的丰富多样等,笔墨不能、也不可能完全代表今天中国画的全部面貌,更不能以‘笔墨’为唯一的语言表现工具。”因此在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来表现丰富的自然上,张森再一次做出了选择,色墨并重,墨色相融。张森的彩墨画色彩艳而不俗,色彩语言的充分使用丰富了画面的效果。色彩在张森的彩墨画中不再只是一种材料语言,他对色彩的运用摆脱了表面和外部形态层次上的浮浅和力度的缺乏,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3.形式


张森彩墨画的画面结构,极具设计匠心,他把设计意识引入彩墨面画的经营之中,形成了画面结构的整体和统一。这得益于他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多年从事设计实践工作的经验。画面中所具有的装饰趣味,在张森的彩墨画中上升为画面格局的结构和构成设计,自然得体,画面完整,秩序井然,既有理性的设计意识,又有自然的自由精神。


在近年创作的作品中,张森对点和线的运用愈加熟练自如,他没有像传统派中国画家那样拘泥于中国画的程式和古法,而是利用点和线所独具的抽象性和表现性来作画。张森笔下的点,或密或疏,或急或缓,或轻或重;他笔下的线,或正或欹,或灵动或稳健,或紧密或疏朗。紧密之处有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而疏朗之处则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水泉冷涩泉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对比之中流露出来的动感和力量,以及所形成的张力,使他所描绘的对象蕴涵无限的生机。


张森的彩墨画注重随心即兴和着意设计相辅相成,绘画的装饰性与形式美都是在自由状态中流露出来的。这表明,张森既借助于传统技法,又十分重视情绪的抒发。


4.创新

 

我们都知道,现代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参照西方现代艺术的背景。在近代中国就已经开始的倡导中西结合思想的影响下,有些中国画家重视借鉴西方艺术的成果,有意识地利用西方不同时期的绘画方法改造水墨,如印象主义的色彩、写实主义的素描、表现主义的情绪、构成主义的形式等。画家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取其一点或数点,结合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来,这样不但能够扬长避短,而且对于看惯了传统水墨画的人来讲确实能带来视觉上的极大改变,有时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力。


譬如林风眠、徐悲鸿、蒋兆和、吴冠中等,不论他们采取什么样的立足点、创作方法和艺术语言,他们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中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张森就是站在这些前辈们取得的成就的台阶上继续向上攀登。对张森而言,在艺术创新上,我认为他采取了两种方法:


首先,艺术的创新往往存在于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混交与再生。譬如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水墨与色彩的结合,东西方对画面空间性不同追求的融合,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花鸟画的突破与延伸。

 

其次,艺术的创新应该来自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艺术创作的对象来源于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艺术创作的感悟来于艺术家自己对对生活的观察和生命的体验。艺术的高层次追求应该是艺术家的再创造,是艺术家生命体验和艺术感悟的完美结合。


张森就是意识到了这些,在创作的实践中不断前行,思考着、探求着。


5.感悟


张森一幅幅构思巧妙别致的作品发人深思,古老的田园之梦已被现代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无情地阻膈。面对不断增长的物欲,人们丧失了宁静感与平衡感,前人画面中的山山水水和屋舍己退到人们记忆的深处。当下有些画家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象来描绘前人的生活和感受,而我们面对的则是现代生活的构建和复杂的情感。张森画面上描绘的是梦中的幻境?还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张森 骏马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面对着张森的作品我不禁会这样发问。张森画面中所表现的不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追求吗?当我们忙碌在拥挤纷杂的都市中,被各种欲望驱使着的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愿望:赶快逃离人世间的物质和精神囹圄,到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去体味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张森的画可以给我们一些慰藉。


秋风起兮,窗外飘过的多情落叶不经意间从开启的窗口不期而入,每每望着那楼房后面慢慢涌起的夕阳和沐浴在夕阳中新娘般的垂柳,还有荡漾在水面上明黄色的光渐渐地暗淡下去,正是“物既老而悲伤”的时候。古人此时是要击筑而歌的,或感怀伤逝,或触景生情,或睹物思乡,而举凡种种情境都离不开酒。我想在欣赏张森的画作时也该如此吧,画作能唤起我藏在心底的那份尘封已久了的情感,或冥思静想,或感慨喟叹,或嘘唏不已。


苏轼在见到“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清幽景色时,曾感叹道:“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面对张森的画作,如此美好的傍晚,没有美酒,又该怎样度过?